正文
伊瓜苏在阿根廷东北角,由于是南半球,上下左右那么一颠倒,与我们的西双版纳在气候上差不多。
地理上也相似,与两个邻国接壤。河流是人类领土的天然分界线,相互垂直的巴拉那河与伊瓜苏河,方方正正地划分出了阿根廷、巴西、巴拉圭三个国家。
三国一起弄了个有模有样的景点,叫“一眼望三国”。
阿根廷这边是免费的街心公园,巴西搞了个旅游景区,而巴拉圭就孤零零地杵了根桩子。
这是反映了旅游业在各自的重要程度?不懂。
阿根廷的伊瓜苏显然是一个为瀑布而生的小城,满街都是旅馆、餐厅、卖马黛茶杯的纪念品商店和小酒馆。
每到夜晚,仿佛一天结束,又即将开始。
正因为离得近,三国居民往来很密切。
我住处的斜对面是一个加油站,除了关门时间,一天到晚永远在大排长龙,而且都是巴西和巴拉圭车牌。房东看着门外不耐烦的司机,跟我发牢骚,恨恨地说“这些人每天都来抢劫我们阿根廷”。
他们来抢石油,明天我就去买便宜货帮你找补回来。
于是第二天去巴拉圭。
巴拉圭和我们国家没有外交关系,第一次去尚未建交的国家,像深入敌后失去了组织的保护,心中多少有些忐忑。
有人会问签证怎么办,理论上去巴拉圭是要办签证的嘛,况且还没邦交,肯定更麻烦。但东方市荣列南美最大的自由港,主打就是一个自由,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随你们来去自由了。
在伊瓜苏市中心的巴士总站,跳上一辆开往东方市的大巴。沿着巴拉那河一路北上,果然堂而皇之地开过了横跨河上的友谊大桥。旁侧各国肤色的路人也都目不斜视,大大方方地走过海关,好似去邻家串门。
过海关像过清晨的大马路
一下车,扑面而来的气息,是混乱,是蕴藏着勃勃生机的混乱。
进入了一个巨型义乌小商品市场。
四面八方的街道两旁开满大小不一的商铺,货物从地板堆到天花板,从店里满出到马路上,每一个街头拐角都是大声揽客的商贩。
商品种类呢,从电子数码到日用百货,一应俱全。几乎每个街区都是围绕着一座大型商贸城发展而来。
您看,街头这腰包里鼓鼓囊囊,手里攒着各国钞票的,一准是干“切汇”的;正在大肆进货的二道贩子,是倒爷,还是国际倒爷。
这种业态对于白皮欧美游客或许新鲜,但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我们,却是再熟悉不过。
其实东方市的由来,也是一场改革开放。巴拉圭是一个内陆小国,没有海港就没有贸易,当年为此也和邻国干过几架,但被摩擦到都快要没有男性了,只能另寻出路。
于是在遥远的东方画了一个圈,成立自由贸易区,实行“一国两制”。贸易区里不收税,人员、货币流通自由,甚至默许黑市和走私的存在。
由于商品价格低,只要把货物从这里运到别处翻手就是成倍的利润,因此东南西北中,发财到东方,各地倒爷蜂拥而至,搞钱是唯一目标,让当年的东方市成为并肩香港的全球转口贸易中心。
在鼎盛期,东方市以小小一隅,人口不过 20 万,贡献巴拉圭全国一半的 GDP,说是华强北实在小瞧了人家,应该是特区——南美香港,东方之珠!
有一位上年纪的华人店主说,自己的店铺在那时候,高峰期人挤得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,每天收的钱都是用袋子装走存到银行去。
这样的利润,在这样一个谁都不管的地方,说鱼龙混杂三教九流那是轻的了,地下暗世界更是深不可测。听说真主党、哈马斯和基地组织在此都有势力,作为资金来源的重要据点。
不过这些跟我们普通游客是毫不相关了。今天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来吃一顿正儿八经的中餐。
有钱赚的地方就有中国人,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好吃的中国菜!
第一批来巴拉圭发财的大多是台湾人,城里有几家不错的老牌台湾餐馆。
滑蛋牛肉和三鲜炒米粉,然后听着电视里的华语综艺节目,果然食物才是最能勾起人思乡情绪。
和年轻的老板聊天,没想到已经是这家小店的第三代主人。他说现在东方市早已过了鼎盛期,华人也离开得差不多了。
当年华人最多的时候,三大势力,台湾、东北和福建,在这个丛林法则的城市里搅起过一阵阵血雨腥风。除了做的是正经生意,其他的残酷程度也跟现在缅北西港差不了多少,很是让当地政府头疼。
但随着巴西和阿根廷两国对来自东方市的走私打击加强,利润没有了,加上大概这边也没有什么产业升级,腾笼换鸟的概念。
天下攘攘皆为利往,一切就烟消云散了。往日繁华如过眼云烟,现在还留在这儿的华人,大多是早年已挣下一份产业,在低物价的巴拉圭过过悠闲自在的小日子。
说话间,又有几位上年纪的熟客来就餐,看他们都是一副风度翩翩的样子,大约也都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吧。不知道聚餐时,还会不会回忆往昔热闹的日子。
在市内逛了一圈,当地人倒是很热心,找切汇的换硬币做收藏,竟招呼好几处人来一起给我凑出了巴拉圭不同年代的硬币。看来也不是太忙啊。
尽管从超级贸易中心降格为超级免税店,依然是当地人的购物天堂。
每个从友谊大桥回去的人,无不是大包小包,心满意足的表情。
伊瓜苏这头的海关严阵以待,架势一点都不比罗湖口岸查水客小。
在圣地亚哥遇到的巴西小伙子,也正盘算着什么时候跑一趟东方市,给自己买一台配置更好的电脑。
回到福斯伊瓜苏,街上空无一人,一查,原来今天是巴西儿童节。儿童节居然也全国放假,巴西人真闹。在空城计的马路上走了几个来回,买了两个劣质冰箱贴,也算到此一游。
那到底算不算去过巴西了呢?我跟朋友说,理论上也可以算是去过巴西了,朋友安慰我说实际上就是真的去过巴西了。
于是心虚地在去过的国家名单里写上巴西。剩下更广袤的桑巴热情,就留给下一次吧。
关于作者
文章来自我朋友的公众号,大家有兴趣可以关注